强机制 促流通 解决农产品“卖难”
强机制促流通解决农产品“卖难”
——全国政协“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双周协商座谈会综述
本报记者 孙金诚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丰富多样,可以满足市场上各类需求。但是,近年来,每到农产品销售季节,农产品滞销事件频频发生,广东徐闻的菠萝、湖北枣阳的桃子、江苏宿迁的香瓜、广西灵山的荔枝……“丰产不丰收”“滞销病”使得农产品销售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今年受疫情影响,农产品销售迎来了更大挑战,遇到了物流受阻、消费需求下降等“拦路虎”。
农产品的销售问题不仅是关系亿万农民群众生计的重要问题,更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问题。怎样才能把农产品卖出去,卖出好价钱,这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同样也受到全国政协、各民主党派中央和政协委员们的高度关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民革中央围绕“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先后赴青海、四川、广东、重庆等地开展专题调研,并组织部分民革省级组织、民革党员中的全国政协委员以及民革党内外“三农”专家进行深入研讨。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研,实地考察了内蒙古、吉林4个地市、13个县区的农牧企业、批发市场、生产基地,召开了不同层级的座谈会。
经过前期充分调研,10月15日上午,全国政协召开以“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为主题的双周协商座谈会,组织相关领域的委员、专家与国家相关部委开展协商交流,为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问题集思广益、凝智聚力。
完善产业链打通供应链
“农民‘卖难’问题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产需失衡,供给与需求不完全适应。”会上,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陈晓华直指问题。他表示,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和农产品消费升级,过去只管生产、不问需求,只重数量、忽视质量效益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已不符合形势发展的要求。
“农业生产要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陈晓华认为,以需求为导向、引导农民按需生产是打通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促进产业循环的重要任务和缓解农民“卖难”的重要抓手。他建议,注重发展规划引导,科学划定粮食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优势农产品示范区,进一步明确各重点农业品种和产业的适宜范围与发展规划,加快完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形成科学的农业规划体系,以此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运用产业扶持政策,引导农民合理安排和组织生产,重点支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提高产业规模化程度。
民革中央在调研中也发现,农产品销售难归根结底是农业“小散弱”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传统农业经济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
“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整体而言仍偏低。”参与民革中央调研的全国政协委员、民革辽宁省委会主委温雪琼表示,目前我国农业产业深加工不深,初级产品多,“大米只是大米,香蕉还是香蕉”现象普遍。农产品深加工覆盖面小,难以与上下游企业、农户等形成利益联结体。深加工企业大群体、小规模分布,与跨区域优质原料基地连接不紧密。农业政策“补田不补产业”,土地、税费、信贷、人才等政策对深加工产业支持不足。“要有效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必须推动深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注重延链融产,增强产业动能;注重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培育,形成多层级乡村产业‘新雁阵’;加速产业集聚,提高竞争优势;优化政策保障,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共性技术、专用品种及配套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由于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销售主体分散,销售模式单一,未形成紧密稳固的产业链,难以有效支撑农业供应链金融高效运行,无法起到对农业产业链中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带动能力。”在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四川省委会主委欧阳泽华看来,我国“三农”领域市场化发育相对滞后,部分地区存在农产品销售不畅等问题,金融支持农产品销售面临诸多制约。
他认为,要积极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涉农龙头企业建立完善产销密切衔接、利益紧密联结的农业供应链,并引导金融机构通过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应收账款保理融资、存货质押融资、预付账款融资等模式,更好满足农业生产以及销售中的金融需求。同时,加大对农产品市场供需形势研判、信息发布和政策指导,强化对农产品流通领域相关产业政策的宣传,提升农业生产主体风险管理意识。
让农产品赢在“最初一公里”
要说今年春节期间,最火热的电商平台是什么,可能莫过于每日优鲜、叮咚买菜这些配送上门的生鲜农产品电商平台了。受疫情的影响,消费者都宅在家中不敢出门,而每日的水果蔬菜生鲜肉食,依然是生活的必需,各种农产品电商平台的订单短时间内出现了几倍的增长。
打开销路是农业自主化唯一办法。近年来,在国家扶持和“互联网+”政策的影响下,全国各地不少农户农场、农产品协会开始搭建起农产品电商平台,开辟农产品的线上流通渠道。“电商+农业”以其跨时空、高效、便捷的营销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农户和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近2000亿元,同比增长39.7%。
虽然农产品电商平台发展迅速,但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房爱卿看来,目前农村电商发展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物流发展滞后,鲜活农产品上市储存时间短,有些规模小,地域分散,物流公司经营困难。农产品销售“最初一公里(指农产品从产地采摘后一直到移交物流运输之前,为了保持农产品质量、延长保质期,进行的预冷、分级、加工、包装、仓储等一系列活动)”的物流已成为农村电商的堵点。
“要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推动建立解决‘卖难’的长效机制。”房爱卿认为,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按照农村电商物流发展规律,支持农村各类物流企业互联互通,形成合理的分工合作模式,优化流向布局,提高物流质量和效率;支持开展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物流,降低空驶率;鼓励在若干个偏僻区域交汇处建立小型集聚区,由农民自行负责“最初一公里”物流,将农产品运到集聚区。鼓励具备条件流通企业向生产环节延伸,农业经营主体向流通领域延伸。
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王侠则认为,我国农产品电商普遍存在着品牌知名度低、同质化严重、盈利能力弱等问题,需要加强规范、引导和扶持。
同时,她也指出,目前我国冷链资源碎片化严重,组织化水平较低。“建议支持有实力的流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对分散的冷链资源进行整合,加快形成全国冷链物流骨干网。”
“目前我国农产品冷链设施‘最初一公里’方面存在着产地冷链基础设施薄弱,冷链设施设备季节性闲置,运营主体面临诸多困难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二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唐俊杰表示,农产品产地冷链“最初一公里”满足了农产品跨地域、大流通、反季节的现实需要,成为产地农产品流通的“蓄水池”和“新渠道”,有利于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溢价能力,解决农产品“卖难”。
“加强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农产品进入城市消费市场,已成为‘卖难’症结的破局关键。”她建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先在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贫困地区统筹推进农产品产地冷链设施建设。以产地为主体,健全完善产后预冷、贮藏保鲜、分级包装等环节,加快补齐农产品冷链设施“最初一公里”短板。建立面向全国的专家团队,为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薄弱的农村地区提供涵盖产业规划研究、技术研发、项目决策、建设和运维支持,以及人才培训等环节的全生命周期智力支持,做好顶层设计。
以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生产出来后,只有销售出去才能实现价值。只有把农产品变成真金白银,装到农民兜里了,才能助力农民脱贫致富。但是,在农产品销售的过程中,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产品质量都成了最大的挑战。
“农业的数字化水平滞后,农产品质量不稳定、难以标准化、产销信息不对称等是导致农产品销售难的主因。”作为以农产品起家的新电商平台,拼多多CEO陈磊表示,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推动建立有公信力的分类分级农产品统一标准,在此基础上做好标准实施的落地工作,确保消费者购买到符合自己预期的农产品,更好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同时,陈磊也表示,农业数字化改造需要既懂农业、也懂电商的数字农业“新农人”。“建议相关部门加大资源倾斜,各头部电商平台专人专岗,构建政府、高校和电商平台等通力合作的新培养模式,破解‘销售难’的人才瓶颈。”
越来越多的农产品通过电商渠道售卖。不过农产品要想有大发展还需要继续在品牌化方面努力。
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刘平均在调研中发现,好品牌的农副产品不愁卖,并且优质优价,供不应求。而大量的农副产品没有实现品牌效应,“卖难”问题突出。
在刘平均看来,我国农产品销售难存在着尚未建立被广大消费者认知的信息服务系统,乡镇一级渠道资源匮乏,假冒伪劣泛滥,消费者不信任等问题。
“建议把‘品牌强农’列入‘十四五’规划,重点培育农副业区域公用品牌。”刘平均表示,建设农副业区域公用品牌,通过龙头企业建立农民合作机制,可以切实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同时,他还建议,相关部委建设“国家公用品牌购销平台”,延伸到乡镇一级,实施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全过程追溯技术,杜绝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平台,树立品牌正能量,引导市场消费。
品牌的背后,始终是质量。真正要让老百姓买得放心、吃得放心,还需要抓好农产品销售市场监管,从源头、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入手,加强监管力度。
“提升农产品销售市场监管水平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民生领域的直接体现。”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江苏省委会主委陈星莺在参与民革中央的调研中发现,我国农产品销售市场监管方面还存在着市场开办者履行主体责任能力不足、生产经营者履行第一责任能力不足、基层监管者履行综合监管能力不足。
“必须优化设计,细化分类,强化能力,全面提升农产品销售市场监管水平。”陈星莺建议,要优化法律法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监管权责体系,保障农产品销售市场高水平监管;要细化农产品品类表述、农产品市场业态分类和农产品监管处罚标准,引导农产品销售市场高水平监管;要强化市场开办者与经营者能力建设、职能部门监管能力建设和地方政府综合统筹能力建设,支撑农产品销售市场高水平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