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香也怕巷子深
卖粮难,难在哪?10月15日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多位委员们不约而同给出了一个共同答案:销售链条的“最初一公里”很难。
农产品从产地采摘后,要经过预冷、分级、加工、包装、仓储等一系列的流程处理才好上市。“米香也怕巷子深”,这“最初一公里”的“巷子”是否畅通很重要。会上,唐俊杰委员认为,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冷链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尤其产地的预冷、加工、仓储设施不足,而且还存在季节性闲置。此外,冷链设施的市场运营主体往往是一些个体户或者小公司,实力比较弱,她建议根据农产品生产规模与布局状况,优先在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贫困地区统筹推进产地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这个短板。
谈到冷链,王侠常委举了一个例子:“我在调研中发现,过去的东北地区基本上不需要冷链,随着全国大流通格局形成,内蒙古的土豆冷藏后错峰销售到关内,每斤能从五六毛钱卖到一块二。”然而,王侠也表示,我国农产品流通损耗率高出发达国家5至8倍,主要就在于冷链物流滞后。王侠建议支持供销社和有实力的流通企业对分散的冷链资源进行整合,加快形成全国冷链物流骨干网。她还建议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农批市场是联结产销的重要枢纽,承担了70%农产品流通量。北京新发地市场发生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暴露出目前农批市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滞后和公共卫生方面隐患,建议加快骨干农批市场的改造升级。”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电商成为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房爱卿委员说,目前农村电商物流发展滞后,建议加大财政资金力度,鼓励农村各类物流企业互联互通,形成合理的分工合作模式,支持在区域节点建设物流网点,在若干偏僻地区交汇处建立小型集聚区,由农民自行负责“最初一公里”物流。此外,他建议优化流通组织形式,鼓励具备条件的流通企业向生产环节延伸、农业经营主体向流通领域延伸,形成多种形式的利益共同体,从而避免农产品“扩种—过剩—卖难—减收”大幅波动现象反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