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机构未来何去何从?委员们这么说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要求“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
“《意见》的出台和近几年我国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沙市政协委员王树江认为,《意见》的目的一方面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另一方面也是为家长减负,如今教育行业“内卷”现象严重,家长们也日益焦虑,“生不起、养不起、学不起”成为生育率下滑的关键所在。
今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中要求“各地要按国家有关规定,把禁止留作业作为校外培训机构日常监管的重要内容,坚决防止校外培训机构给中小学生留作业,避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前期很多举措都为‘双减’做了铺垫和尝试,这次《意见》的下发更是对学科类教培机构的进一步规范和治理。”长沙市政协委员殷建军表示。去年6月,长沙市政协把“切实减轻过重学业负担,促进我市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重点调研课题,委员们围绕多元教育供给、破解教育焦虑、中考制度改革等方面提出许多意见和建议。
学科类教培机构即将陷入“寒冬”,未来又该何去何从?
“教培机构一定要加快转型步伐。”湖南省政协常委欧爱民认为,可以从学科类培训向素质培训转变,为全民素质教育提升助力。王树江也表示,教培机构可以拓展职业技能培训业务,也可以和中小学校合作,以公益的形式为学校提供课后服务,既解决孩子托管问题,又能够提升孩子各方面的素质和特长;还可以开展亲职教育,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对于孩子一生的性格、思想和心理品质都有着重要影响,针对家长群体开展“怎样为人父母”的专业化教育,真正做到让父母“持证上岗”。
随着学科类教培机构“停摆”,原机构老师如何“再就业”?
殷建军认为,一部分教培机构老师在教育行业打拼多年,拥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水平,可以通过考编进入学校教师人才队伍,尤其在乡村教师稀缺的情况下,教培机构老师的转型,能够为乡村教师队伍注入新能量;还有一部分教培机构老师可以进入教学科研人才队伍行列,将上课的实践升华成理论,为教育科研事业添砖加瓦。此外,《意见》为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带来了新的机遇。尤其对于艺考而言,它将不再是文化成绩差生的“救生圈”,“童子功”考生将会增多,而“临时抱佛脚”的人将会减少,“南郭先生”现象得以遏制,由此让真正有兴趣、有基础的优质考生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这样才能让教育真正回归本质。
《意见》切中了当下教育行业的问题所在,如何科学落地是关键。
“《意见》主要是从供给侧发力,想要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负担,需求侧也要与之响应。”欧爱民表示,当学生和家长认为校外培训对于升学和各种学习资源的获取意义不大,才会减少培训的需求。否则,校外培训可能又会通过另外的端口,例如家教等途径来进行培训,学生负担还是会以另一种形式表现。从需求侧入手,对现行的考试制度、升学制度、评价体系做出适当完善;中小学校更要规范老师行为,禁止老师在校外培训机构兼职兼课;老师要用心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能够将知识在课堂上消化,在课堂上扎实学到位,才能避免课外培训的负担。
殷建军认为,家长要调整心态,提高认识,放下“包袱”,减缓焦虑,从孩子的终身发展来考虑,注重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增加孩子对非学科类课程学习的时间比例,让孩子的自理能力、兴趣特长、素质教育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学校要充分认识到“让教育回归学校,让学习回归班级,让知识回归课堂”的关键所在,老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现代化手段,打造充满科技感和趣味性的“智慧课堂”,缩短教育的“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力度,禁止体制内老师“变相”补课的行为;执法部门要本着“棒子打下去就一定要打准”的原则,保证《意见》的实施能够落到实处、扎到痛处。
为解决暑假期间孩子的托管问题,7月初,殷建军和长沙市政协委员戴正江就已在提交的社情民意中建议,由市教育局牵头,各区教育局组织,整合和发挥省市图书馆、科技馆、区少年宫等社会资源优势,面向小学一年级至五年级学生,进行托管活动,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提供学习场所,开放图书馆、阅览室,有组织地开展体育活动、参观体验等,不组织学科培训和集体授课。两位委员表示,这样可帮助有托管需要的家庭的孩子过好暑期生活。他们建议,学生以就近的原则参加托管服务,学生和家长可按各区明确的报名方式报名,并认真落实疫情防控各项要求,实行校园封闭管理。(刘洋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