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好自家门前雪 得管他人瓦上霜
全国政协“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双周协商座谈会现场报道
扫好自家门前雪得管他人瓦上霜
人民政协报融媒体记者 付振强
面对全球疫情,没一个国家是孤岛。
世界合作抗疫,谁都不能独善其身。
在我国疫情防控中,公共卫生暂时经受了考验、强化了能力、完善了机制。抗疫“大考”之下,这张关乎国家公共卫生安危的答卷上,还有哪些必答题?
“境外病毒出现变异,传播力增强。我国局部地区出现散发的疫情,大都由输入型病例引发。”在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现场,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常委邓蓉玲抛出一个“限时题”。
中国由于采取非常果断措施,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境外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风险仍有被触发的可能。此次围绕“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协商议政。境内易防,境外难防。原因何在?
邓蓉玲进一步解释,一是早期对新冠病毒了解不足,口岸检测能力有限,没有“人、物同防”,病毒通过冷链传播进来;二是一些地区陆路边境线长,边民往来密切,边境公卫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疾病防控能力弱,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持续推动力度不足,导致病毒传播。
在全球化条件下,经贸和人员往来进一步密切。边境口岸卫生检疫工作如何做?邓蓉玲给出了建议:“要健全口岸传染病风险评估体系,对重点边境口岸给予政策倾斜和资源支持,建立国家、省、市及口岸地区过重疫情防控成本的合理分担机制。还要抓紧建立并完善跨境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学首席专家董小平同样认为,国际合作的手还须抓得更紧。他认为,一年多来,我国在抗击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抗疫,通过派出专家团队、共享疫情信息、捐赠防疫物资、捐赠出口疫苗等实际行动。但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国际卫生应急、援助、合作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应充分融入加强全球健康治理、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念。”董小平表示。
要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世界牢,才是真的牢。董小平建议,要在国家生物安全防御框架下,制定传染病防控国际合作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可结合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从传染病疫情信息互通、联合实验室建设等入手,逐步形成国家传染病防御全球网络。
“建议建立全球疾病疫情信息采集分析部门,以多种形式及时向全球发布传染病态势及相关统计研究成果。”董小平认为,卫生国际合作具有长期性,要增加以项目为导向的“卫生工作和研究”比例。
“建硬件、捐物资、交钥匙的思路,得变一变了。”董小平说。
围绕为筑牢国家公共卫生体系,有委员建议要提供强大的教育支持,建设高质量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保障充足的人才供给。对此,董小平表示赞同。他同时提出,还要拓宽在国际组织实习的渠道,加强在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中派遣中方雇员的力度。
“全球防御网络,没有内外之分,还要充分引导和吸纳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力量参与,团结合作才是可取之法。”董小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