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图片库
地方亮点频道>> 要闻

用爱铸就孤残儿童的幸福梦

2021-07-13 08:51:25 来源:人民政协网 我有话说
0

  本报记者 郭帅

  她不仅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也是740余名孤残儿童的妈妈。15年来,她以柔弱的肩膀为孤残儿童撑起一个温暖的家。5400余个日日夜夜,面对着这群特殊的孩子,她和同事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书写着一个又一个的感人故事。她,就是河南省郑州市儿童福利院院长李燕,曾获民政部最高荣誉“孺子牛奖”。

  “孩子们是她的心头肉”

  7月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中外记者见面会,河南省郑州市儿童福利院院长、党支部书记李燕作为党员代表参加发布会。会议结束,李燕未做停留,匆匆赶往车站,踏上了回家的旅途。

  李燕今年56岁,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独立,原本有更多的时间享受自己的生活,但她却比年轻时更加恋家。

  李燕的家,在郑州市西郊一处大院内,这里每天都充满了欢声笑语。住在这里的740余名孤残儿童,称呼李燕“院长妈妈”。每次李燕出远门,孩子们总爱到操场向外张望,看到熟悉的身影,有的孩子兴奋地扑上去迎接“妈妈”,有的赶忙往教室跑,为其他孩子“报信”:“院长妈妈回来啦!”

  每天早上到单位,李燕都会先巡视一圈,帮阿姨给孩子们喂奶、喂饭、洗澡。下班后,她再到孩子们的房间查看一圈,直到孩子们都安然入睡她才悄悄离去。

  一天晚上,李燕查房时看到有个房间内的孩子被蚊子叮得满身红包,因为太痒把皮肤抓破了,疼得哇哇大哭。她赶紧点蚊香、赶蚊子、哄孩子,一直忙到深夜。看到破洞的纱窗还未更换,李燕也顾不得时间的问题,立马打给工作人员张瑛华,要求她第二天一早就去买新的纱窗。

  “刚接到电话我心里还有些抵触,一是时间很晚了,二是院长的语气很强硬。”但张瑛华没想到,手机那头竟传来李燕小声地抽泣,“我当时就明白院长心里多着急了,孩子们是李院长的心头肉啊,比亲孩子还亲,她是真心疼他们。”

  “因为这些孩子我们相聚,我们要感谢这些孩子,要为他们做更多的事,不放弃、不抛弃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活得更有尊严。”张瑛华说,这是李燕对他们说得最多的话。

  因为福利院孩子身体的特殊性,保障孩子们的健康成了李燕和同事们的头等大事。一次,两个月大的孩子子皓(化名)因病情况危急,李燕和同事立即将孩子送往医院救治。医生无奈摇头:“已经尽力了。”

  “当时就是不甘心,想再搏一搏。”李燕说,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子皓被连夜送往北京抢救治疗,直到各项指标正常。为救治子皓,福利院花了28万元,这对福利院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李燕却语气坚定地说:“为了救孩子的命,花多少钱都值!”

  为了让更多孩子得到专业的治疗和护理,在李燕的争取下,儿童福利院与郑州一家医院合作,建立了河南省首个儿童福利机构专属病房——天使驿家,目前已累计救治孤残儿童5000余人次。

  从2006年8月负责筹建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到2008年3月担任第一任院长至今,虽然经历许多艰难困苦,但李燕总是一脸幸福。“一天天过去,看到躺着的孩子坐起来,坐着的孩子站起来,站着的孩子走起来,能走的孩子跑起来,心中就充满了希望和成就感。”

  “为孩子圆梦是我最大的梦”

  在李燕的办公室内,最显眼的地方挂着一幅略显稚嫩的画。画上,男孩蹲在地上开心地为妈妈洗脚。李燕说,这是她办公室里最美的一道风景。

  画的作者名叫小辉(化名),由于下肢瘫痪,这幅画的内容也成了他最大的心愿,那就是为院长妈妈洗次脚。李燕记得,小辉刚到福利院时是12岁,“那时候福利院刚成立不久。”虽然大小便失禁、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但小辉总是喜欢看向窗外,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向往。

  “院长妈妈,我想上学。”一次在李燕巡房时,小辉终于鼓足勇气说出了藏在心里许久的话,“上课的时候我可以不喝水,这样我就能少去厕所。”看着孩子提出合理诉求时的懂事谨慎,李燕瞬间湿了眼眶,“心都碎了,为孩子圆梦就是我最大的梦。”

  那段时间,李燕一遍遍地跑学校、跑教育局。孩子不能自理,她安排专人陪护;轮椅进不了教室,她和同事们想办法开设无障碍通道……小辉终于如愿以偿进了课堂。母亲节那天,刚学会画画的他把那幅《给妈妈洗脚》送给了李燕。

  到北京参加记者见面会时,李燕特意带上了这幅画,“我想让更多人感受到我工作中收获的快乐,我们辛苦的付出可能改变孩子们的未来,而孩子们也带给我们任何事都无法取代的快乐。”

  现在20岁出头小辉已经在上海扎下了根,开始了独立的生活。“每年母亲节,孩子都不忘给我寄个玩偶作为礼物。”李燕笑着说。

  解决小辉上学这件事也引发了李燕的深思:这些孩子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可以遮风挡雨、漂亮的家吗?答案是否定的。为了让残疾儿童都能有机会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李燕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己办学。

  2013年,郑州市儿童福利院特殊教育学校正式成立,在满足全院适龄儿童上学的同时,还接纳了一批社会上的残疾儿童免费接受教育。

  因材施教,是李艳办学始终如一的原则。“我希望孩子们最终都能回归社会,回归家庭,自力更生。”对于智力正常但肢体有问题的孩子,特教学校除了为他们开办文化课外,还会教他们绘画、手工、陶艺、电脑等技能;而针对智力低下、肢体没有问题的孩子,则对他们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如保洁、保安、绿化等。

  如今,数千名像小辉一样的残疾儿童因为“院长妈妈”的争取,实现了“上学梦”。

  “这是我最幸福的日子”

  因为很多孩子送到福利院时还没有名字,李燕和同事们统一为男孩取名姓郑,女孩姓周,因此,福利院得名“郑周大院” 。

  在李燕的办公桌抽屉里,至今还躺着一封10年前的来信。那年,脑瘫患儿小蕊的妈妈给李燕写了一封信。信上写道,因为小蕊,丈夫和她离婚了;多年照顾小蕊,她身心疲惫,几次都想到了死,但是又担心自己死了以后孩子怎么办……

  李燕马上按照信上的地址,找到了这位妈妈,为小蕊送去了轮椅和生活用品。“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不知道这样的家庭还有多少,我希望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随后的调研证实了李燕的担忧:如果缺乏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这些家庭一旦陷入贫困,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就会出现弃婴、流浪儿童。

  2012年,在郑州慈善总会的支持下,福利院成立了“蓝手杖家长俱乐部”,义务为困境儿童及家长提供支持和帮助。一位家长告诉李燕:“到了俱乐部有种回娘家的感觉,我们能理解和温暖彼此。”

  俱乐部成立9年来,先后救助过千余名像小蕊一样的孩子,很多困境儿童家庭也再次燃起了希望。这些年,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和社会机构也纷纷加入福利院的爱心队伍中,每年有超过2万名志愿者前来奉献爱心……“郑周大院”成了这座城市温暖的港湾。

  关于福利院的爱心故事,李燕都会细心地记录在案,在她的办公桌上有一摞已经写满的笔记本:3次病危的小东,都被我们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最终为他找到收养家庭;在“郑周大院”长成大姑娘的倩倩、小霞、小远,陆续步入婚姻的殿堂,主持完她们的婚礼,又参加了她们孩子的满月酒,我已经从“院长妈妈”升级为“院长姥姥”……

  如今,年纪渐长的李燕,因为照顾残疾儿童也偶尔会感到力不从心,但她还未曾想过退休。“想象不到没有这些孩子们的日子。”李燕说,让孤残儿童都能得到呵护,拥有幸福,是她始终坚守的信念。而成为“院长妈妈”的十几年,也是她最幸福的日子。“如果可以,我希望一直做孩子们的妈妈。”李燕说。

[责任编辑:徐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