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图片库
地方亮点频道>> 要闻

靠什么稳定扩大消费需求?

2021-06-29 09:27:28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有话说
0

  靠什么稳定扩大消费需求?

  ——从一位全国政协常委关于国产奶粉和智能马桶盖“出海”的例子说开去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1-5月份,我国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17.4万亿元,同比增长25.7%,比2019年同期增长8.7%。

  成绩不错,但任务更重。

  靠“头戴三顶帽,不怕砍三刀”式的报虚价?不行!

  靠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盲目自信?不行!

  靠网上千里、线下十里就一家的垄断思维?更不行!

  在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支树平看来,扩内需、促销费必须要靠贯穿产品、服务到消费的改革逻辑。

  内需是“压舱石”

  消费是“晴雨表”

  靠什么,让百姓能消费、愿消费?支树平认为,产品和服务质量好,有助于增强居民消费信心。而一旦质量无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就可能“消费外溢”。正如中央指出的,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

  事实上,近年来,通过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国货”的消费影响力逐步增大,市场也在扩大。

  “以大家熟知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为例,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损害了国产奶粉的声誉,我国进口奶粉特别是婴幼儿配方奶粉数量持续快速增长。而随着我国国产奶粉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进口增幅逐渐趋缓,2020年进口奶粉总量为131万吨、同比下降3.7%,进口婴幼儿奶粉总量为33.6万吨、同比下降2.6%,都是近年首次负增长的一年。同时,国产品牌大幅崛起,2020年中国飞鹤整体市场占有率攀升至17.2%,其市场份额在国内和国际同业中排名均在前列;君乐宝奶粉也进入了香港澳门市场。”支树平看到了积极的变化。

  背回的不只是马桶盖

  还有产品的认可度

  曾几何时,智能马桶盖成了很多国民出国旅游的“必buy”产品。

  中国没有自己造的智能马桶盖吗?当然不是,只是在需求与供给之间,隔着那种宁愿背回来的产品认可度。

  “2015年,我国首次组织开展了智能马桶产品质量国家监督专项抽查,当时合格率只有60.0%。个别产品的不合格检出率高达87%,国内产品要么质量不行,要么技术不新,这才把市场‘让’了出去,又让国内消费品把国外产品背了回来。”据支树平介绍,从2016年开始,智能马桶盖连续搞了几年的质量攻关大会战,“市场是拥有自我革命的智慧勇气与能力的,所以我们要从政府角度把标准定高、底线定严,目前看,我们制定的标准甚至已经高过了日本和美国。由此而来的,一定是产品质量的大幅提升——2018年,我国智能马桶盖合格率达到了91%,2019年智能坐便器产品质量国家监督专项抽查计划抽查75批次,合格72批次。”在支树平看来,质量提升让产业变得更有韧性,区域经济发展后劲儿也由此变得更足了。比如台州、佛山等智能马桶盖主产地,这两年销量大增,其中台州2019年、2020年智能马桶国抽检合格率达到100%,行业产值也由2015年的20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75亿元,中国制智能马桶盖已远销出口欧美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质量标准决定定价权

  创新+质量=市场

  更值得一提的是,一旦我国产品质量和品种获得突破,往往很快就能打破国外企业的市场和价格垄断。

  “比如,六氟磷酸锂是生产动力电池的基础材料,我国企业经过5年攻关成功量产后,国外企业很快将产品价格由60万元/吨降至10万元/吨以下,直接影响到了电动车电池价格。”支树平说,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展望未来,中国扩内需拉消费这盘大棋,如何才能下出更大的格局?对此,支树平的建议可以概括为“黄金三点论”。

  第一点,创新是金。

  我国传统消费“四大金刚”的家电、家居、餐饮、汽车消费额约占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这几年我国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传统大家电渐趋饱和,但小家电无论在品类还是普及率方向,均与发达经济体差距不少。数据显示,欧美发达市场小家电品类约有200多种,我国不到100种,扩大消费空间十分广阔。

  “产品不创新,消费者不知道为什么要弃旧换新,容易把低值易耗品用成‘传家宝’;消费方式也得创新,2020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76万亿元,增长14.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9%,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要高度关注这个增长点背后的逻辑。”支树平这样说。

  第二,质量是金。对此支树平建议,要以质量品牌为重点,加强品牌的培育、维护和推广,提高中国制造、中国服务、中国建造的形象。推动进出口产品同线同标同质,逐步将范围从消费品、食品领域扩大到工业品领域,甚至扩大到服务业和工程建筑业。构建适合中国精品发展的标准和认证体系,建立同一套标准、同一套管理模式、同一套评价工具的质量监管体系,加快发展第三方认证和检验服务,优化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评级评价,推进产品和服务“优质优价”。

  第三,市场是金。支树平建议,“十四五”期间,要继续严格落实“四个最严”(即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要求,坚决守住食品安全底线。加强基本民生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防范质量安全风险,推动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继续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净化市场环境。特别是针对农村质量安全问题整治,围绕儿童学生用品、老年人用品和妇女用品等重点产品,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密切监测市场供需和价格动态,强化反垄断执法,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保障市场供应稳定。强化社会共治,创新消费者保护模式,推动缺陷汽车、消费品和食品召回,实施产品质量责任保险等社会救济机制,保障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让广大消费者放心消费、扩大消费。(本报记者 崔吕萍)

[责任编辑:田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