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己的饭碗要“端得住”“端得稳”
本报记者 包松娅
眼下正是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时节,数据显示,全国冬小麦机收比例超98%。黄淮海日机收面积、单日投入联合收割机均创近5年新高。金黄的麦粒颗粒归仓,承载着丰收的希望。
“刚才很多委员提到了粮食安全问题,我国粮食产量能实现连增,其中三个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政策支持有利、科技贡献明显、农田设施建设促进农业旱涝保收。”“三夏”的繁忙同样是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小组讨论现场的心之所系,到会听取意见建议的有关部委负责人对委员们颇为关注的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此番回应。
尽管连增是事实。居安思危,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如何“端得住”“端得稳”依旧是委员们的建言重点。
“化肥、农药、除草剂的长期滥用,土壤中有机质的补充跟不上流失速度,耕地肥力日益降低已成不争事实。”刘晓庄常委坦言,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除了耕地数量,耕地质量也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足够重视,逐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恢复土壤肥力,“同时要以土壤检测数字为依据,提供适宜作物生产的土壤环境,激发土壤内生动力,稳步推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打破土壤透支的恶性循环。”刘晓庄说。
农业面源污染事关农业生态,吴晓青常委连续多年追踪该问题,也连续多年呼吁高度重视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他建议,要建立健全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特点的现状调查,对有针对性的一整套技术体系进行集中攻关,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督促检查,加快完善绿色生态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构建耕地污染防治的长效机制。
在欧阳泽华常委看来,当前粮食供求、耕地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挑战都不容忽视。
“从藏粮于地的角度,要改革现有补贴体系,制定差异化高标准农田建设补贴标准。”欧阳泽华认为,藏粮于计则要牢牢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持续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科技支撑。“此外,还需优化健全服务体系,推广订单式服务模式,让种粮也成为致富手段,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欧阳泽华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