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助推打赢种业翻身仗——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调研组赴川调研记事
丰富的种质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和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间打一场种业翻身仗。我们此次调研,就是要围绕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这个主题深入展开,提出可行性意见建议,为中央决策提供有益参考。”3月29日至4月1日,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张勇率调研组赴四川开展专题调研。
初到成都,调研组一行就走进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在该院了解到,四川作为农业大省和种质资源大省,育种基础雄厚,种业优势明显,是全国育种、制种大省和“三大国家级制种基地”之一。全省目前重点保护的农作物地方品种287个,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97个。
该院院长、四川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牟锦毅的一席话,引起委员们深思。牟锦毅说,猕猴桃于1904年由湖北宜昌的第一颗种子引至新西兰,随后四川秦巴山脉、龙门山脉的野生猕猴桃资源陆续被国外引进,经新西兰育种专家改良后广泛种植并被称为“奇异果”,使得猕猴桃高效转化为全球优势产业。一个具有中国血统的水果,最终成为别国的国果和名片。
“要积极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获得一批地方品种和特色资源,将那些特异性、独占性资源的产业化价值充分释放。”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党组副书记余欣荣说道。
在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调研组得知,该院作为国内一流的区域性畜牧科技创新中心,畜牧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和贡献均名列全国前列,其中畜禽种业创新能力和贡献全国第一,育有9个国家级畜禽新品种。委员们对于四川种质资源活体保护及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位于邛崃市的天府现代种业园是四川省“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唯一的粮油类省级现代种业园区和四川省“1+1+N”现代种业核心园区,2020年已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国家布局西南唯一的国家级种业园区。目前已签约多家国际国内种业龙头企业,构建起“产业功能区+特色镇+川西林盘”空间格局,为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探索了新路径。调研组实地察看了园区各区域,并听取园区规划发展情况汇报。
调研组对成都市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给予肯定;委员们希望,成都市积极履行好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做强做优天府现代种业园,积极引进科研院所、专家团队攻关“卡脖子”技术,不断招大引强,加快壮大种业全产业链条,努力为国家打好种业“翻身仗”作出贡献。
调研组还到眉山市洪雅县和东坡区,对国家级重点种畜牧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和现代水产种业园区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情况进行深入了解。
“种质资源保护还存在哪些短板?产学研结合目前还有哪些问题?”在专题调研座谈会上,四川省级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负责人在发言时坦陈,当下农作物品种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突破性品种较少;选育品种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程度脱节,成果应用不充分,转化平台数量不足,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种质资源基础研究不够,品种创新动力不足;种业企业‘多小散弱’,核心竞争力缺乏;珍稀资源、野生资源和古老地方品种加速消失,保护和开发力度不够等。
在互动交流中,调研组提出,要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完善种业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等法规体系,营造种业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深化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进一步加大投入、提升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加快种质资源信息标准化基础平台建设,在加大改革开放对外交流的同时,扎实做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
(记者 韩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