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图片库
履职频道>> 地方政协

地方政协全会述评之一: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2021-02-19 10:03:55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有话说
0

    本报记者 王琰

    刚刚离去的2020年有太多的记忆值得珍藏。“人民至上”这如炬的四个字彰显出震撼世界的中国力量。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承前启后、意义特殊的一年。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为未来五年甚至十五年“定位”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人民至上”这条红线贯穿始终。

    《建议》把“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六大主要目标之一,提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等新的更高要求,秉持的依然是始终如一的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也是政协委员建言资政不变的主题。

    自1月以来,各地两会陆续召开。如何使民生保障水平与新发展阶段相匹配?地方政府开出了哪些民生清单?政协委员传递了怎样的百姓心声?在一年一度的盛会上,我们读到最多的那个词还是“民生”。

    ■ 兜住“稳稳的幸福”

    人民至上不是空洞、抽象的理论,而是生动、具体的实践,需要落实到增进民生福祉上。在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普遍释放“十四五”开局之年惠民生补短板将持续加码的信号。不少地方开列了详细的民生任务清单,力争在改善和保障民生上求突破见实效。

    “2020年甘肃省确定的11件为民实事全部办结。2021年将统筹安排财力,继续办好10件为民实事。”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任振鹤说。

    江苏提出,今年将围绕人民群众所需所盼所想的52件民生实事,实行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

    北京提出,2021年,将坚持共同富裕方向,认真办好31件重要民生实事,着力补齐民生领域短板。

    各地政协委员纷纷以提案、大会发言等形式,就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湖南省政协委员毛学军指出,当前的“教育焦虑”前所未有,解题关键在于始终将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放在首位。“孩子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委员张文学认为,当代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结合的整体育人系统,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医疗保障完善是民生之福。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赵海平建议,通过信息化手段践行医改政策,尽快打通医保在线支付渠道,延伸互联网诊疗功能,推进医院健康扶贫工作。长春市政协委员刘亢丁建议,完善“智慧医疗”慢病管理系统,构建以5G为硬件支撑的互联网慢病管理平台。

    养老不仅是家庭问题,更是社会的责任。北京市政协常委宋慰祖建议,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从“我提供,你使用”向“你需求,我服务”的思路转变。甘肃省政协委员杨晋梅建议,落实老年人就医优惠政策,开通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和“稳定器”。陕西省政协委员付波强调,要认真兑现落实各项政策,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以及老年农(居)民养老补贴。

    从“吃饱穿暖”到品质生活,人们对民生的追求,不仅仅停留在简单满足物质文化生活层面,而是更多强调质量追求。着力补齐社会事业短板,增加优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才能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帮农民挑上“金扁担”

    经过持续奋斗,我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在自治区政协全会上强调,在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规划引领,解决好“乡村怎么建”的问题;不断创新完善资金投入机制,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广泛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解决好“乡村谁来建”的问题。

    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将建立全省统一的救助平台,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股份合作机制、扶志扶智长效机制,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江西省“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提出,要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各地政协委员纷纷结合本地实际,为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贡献好点子,真正让“金扁担”挑起农民的好日子。

    要让农民挑起“金扁担”,就要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很多农民种田一年收入不如在城里打工一个月。”江西省政协委员彭仁才提出,用金融模式,通过国家租赁形式物化、虚拟化承包权、经营权,再通过公司+农户等模式规模化、产业化运作,带动农业做大做强。

    乡村振兴,需要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委员黄文论提出,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充分发挥乡村科技人才引导示范作用,将扶贫人才转换为乡村振兴尖兵。河南省政协委员郭祖良建议,把驻村帮扶的工作机制保留下来,选派“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和科技人员沉到一线。“人才是第一资源。农村电商产业已成为年轻人参与乡村产业发展最直接最成功的切入点。”云南省政协委员赵涤群建议,积极引进和培养网络运营人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农村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采取最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

    ■ 让城市更有温度

    在疫情冲击下,数字经济展现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数字化”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

    北京提出要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上海提出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福建省提出打造“数字运用第一省”,河南省提出建设“数字河南”。

    不仅有力度,数字化转型更要注重温度。如何助力老年人、残疾人跨越“数字鸿沟”?上海市政协委员黄罗维认为,城市数字化归根到底是为人服务的,要更多体现对人的关怀。特别是对一些弱势群体,不能让他们被数字化转型边缘化,而是要更多考虑他们的需求,方便他们的使用。浙江省政协委员朱卫国提出,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建议多部门联动,建立从根本上弱化以至消除“数字鸿沟”的长效机制。涉及公共服务的应用成熟之后才允许投入使用,注重数字化产品适老化开发、改造。

    多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提升城市品质,让群众感受到城市温度。如何像“绣花”一样精细管理城市,让百姓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成为会内会外的热门话题。

    九三学社成都市委会聚焦“堵车”这一最影响市民幸福感的痛点提出:强化城市智慧交通建设,提升城市交通快速感知、智能分析、精准处置能力。

    要带“小神兽”出门,家长不得不面临喂奶、换尿布等私密问题,建设、建好母婴室,也是衡量一座城市温暖与否的“标尺”。杭州市政协委员蒋忆建议,充分发挥城市大脑的数据和算力优势,进一步完善母婴室的建设。

    政协委员的提案、发言里,承载着满满的民意。

    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责任编辑: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