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生态之基 讲好“黄河故事”
筑牢生态之基讲好“黄河故事”
——陕西省政协委员远程连线建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人民政协报全媒体记者 路强 刘佳政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重要的经济地带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高度,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黄河流域生态和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
黄河在陕西省内全长719公里,全省黄河流域的GDP为1.89万亿、人口3069万,在沿黄九省区中,无论是经济总量、人口与流域面积,陕西均为最多。特别是黄河流域陕西段的石油、天然气、煤炭保有储量都位居全国前列。流域区位优势明显、生态功能突出,黄河流域陕西段的保护治理关系全省自身发展质量,更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局。
去年,陕西省政协持续通过调研、视察,召开常委会会议、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态势分析会、重点提案督办等履职形式,为黄河流域陕西段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陕西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委员们以提案、大会发言等形式,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就不断加强水土保持,扎实做好污染治理,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谋良策、出实招。为此,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记者视频连线采访了陕西省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陈怡平和陕西省政协委员、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常伟。
黄河生态环境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记者:陈委员,请您介绍一下黄土高原,特别是陕西地区的水土保持现状,您有哪些建议?
陈怡平委员:黄土高原是全球水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之一,该地区的土质比较松散,降雨比较集中,而且沟壑纵横。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先后实施了坡面治理、沟坡联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尤其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上淤地坝建设、旱作梯田建设,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20世纪80年代,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大概是20%,现在已经达到了65%,黄土高原流入黄河的泥沙减少了一半左右。
尽管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但是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任重道远,对此,我有几点建议:
在黄土高原实施千湖百池生态工程(也可称之海绵农村),将降雨就地拦截储存,既可以补给地下水资源,又可以满足农业灌溉。在丘陵沟壑区构建三元景观格局,山顶阳光充足,只要解决好滴灌问题,发展果业是农业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山腰构建草灌复合生态系统,通过植物形成网状根系,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山下科学建设湖池,既为山上集约农业滴灌提供水资源,又补给地下水水源。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应循序渐进优化黄土高原植被结构,把洋槐、杨树等高耗水植被,逐步替换为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的经济林,提高林地生产力,不仅要让黄土高原绿起来,还要让农民富起来。
记者:黄河污染治理备受关注,在这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陈怡平委员: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强调,黄河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黄河中游从内蒙古托克托县的河口镇到河南郑州的桃花峪,有6条一级支流,包括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伊洛河和沁河。其中,窟野河、无定河和汾河流经晋陕蒙能源化工基地,污染相对大一些。
过去几十年来,黄河流域排入的废污水总量在逐渐增大,20世纪80年代是21.7亿吨,到了90年代是42亿吨,2017年增长到了44.94亿吨,废污水大量排放是黄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这些数据说明黄河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黄河污染表象在干流,根子在支流,支流比干流污染严重且对干流水质影响很大,如果支流治理不好,黄河污染治理就是空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生态环境保护要左右岸、干支流与上下游一体化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我相信,只要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就一定会越来越好。
讲好陕西的“黄河故事”
记者:您认为黄河文化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常伟委员:黄河文化是国家的主体文化、主流文化,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是在国家重大战略上明确了黄河文化的重要历史地位。
记者:您能否介绍一下陕西黄河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情况?
常伟委员:陕西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黄河在陕西流经了延安、榆林和渭南,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流经了陕西的宝鸡、咸阳、西安和渭南。这些地区蕴含着丰富的黄河文化资源,如:西安的兵马俑、大雁塔、碑林、半坡遗址、明城墙遗址;咸阳丰富的唐汉遗址(唐高宗乾陵、汉武帝茂陵、汉景帝阳陵、汉阳陵博物馆);渭南的司马迁祠、华山等。此外,陕西还蕴含了丰富的具有黄河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秦腔、西安鼓乐、剪纸、陕西民歌等。据统计,黄河流域陕西段目前有国家级非遗项目74项,省级非遗项目604项,市级非遗项目1415项。因此,陕西一方面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
记者:保护、传承和弘扬陕西黄河文化,您有哪些意见建议?
常伟委员:建议建设黄河流域戏曲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黄河文化生态保护区,其落脚点一个是生态,另一个就是文化。所谓生态,就是如何在贯穿东西的黄河水道中,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环境,形成一个人工促成的、可持续由人为到自然的生态区域,为生态环境的总体改善打下重要的基础。所谓文化,就是立足于黄河流域所展示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主流文化,将文化与生态有机地进行融合,形成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展示和体验。
应设立统筹协调机制,有效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特别是要制定保障措施,编制保护区总体规划,成立跨省协调机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设立保护区专项财政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真正把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做实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