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图片库
履职频道>> 地方政协>> 山东

山东省政协28名干部帮扶沂蒙老区19个村庄脱贫

2020-11-30 15:48:00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有话说
0

    “以前一到雨季,村里就会积水很深,百姓没法出门。自从去年省政协来的干部帮我们修了排水渠后,村里再没有出现积水的情况。”地处沂蒙老区的山东省平邑县武台镇黄台庄村支部书记张为俊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黄台庄是有名的黄桃村,不足千人的村种植黄桃超过千亩。这条投资近7万元长260米的排水渠一修建,外地收黄桃的客商也愿意来了。

    张为俊说的省政协干部就是机关服务中心副主任李环宇。

    和李环宇一批的扶贫干部还包括王立波、郑兆相、庞磊,从去年初开始帮扶武台镇的承安村、蒋里村、东武沟村和黄台庄。

    2012年以来,山东省政协持续派出28名机关干部扎根临沂市的郯城县和平邑县19个乡村,协调扶贫资金2亿多元,落地扶贫项目近百个。

    10月初,记者在武台镇承安村看到,高标准的村支部办公楼和党员活动室在王立波的协调下已经完工,办公楼门口立着的牌子上“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几个字格外显眼。村支部书记崔本华激动地说:“这办公条件比城里都要好。”

    要脱贫,村级集体组织建设至关重要。梳理省政协帮扶的19个村,共性的问题是村党组织凝聚力不强。解决了这个薄弱环节,也就抓住了问题的“牛鼻子”。

    如今,在郯城县西五湖村,村里大小事都会拿到党员干部会议上来议一议,很少有人缺席会议。

    9年前却不是这样。省政协农业农村委员会办公室干部王磊2012年第一批到郯城县西五湖村任职“第一书记”。当时,由两个自然村合并的西五湖村党组织涣散,王磊召开第一次党员会,38名党员中只有7名村干部参加,没来的连假都不请,这让当时只有32岁的他心里很受打击。

    为尽快开展工作,掌握村情民意,王磊逐一拜访老党员、老干部、普通群众,迅速摸清村里的基本情况和支部建设情况。针对支部工作“活动开展少、作用发挥少、党员发展少”的特点,王磊通过为每位党员照相,并将照片上墙建立党员宣传栏,增强他们作为一名党员的荣誉感。通过建立党务政务公开栏、重选村民代表、班子成员考勤值班等方式,重新建立和完善党务政务公开制度、财务公开制度、村民议事制度、村委考勤制度,建立健全村级民主决策和公开制度,增强村里事务决策科学性和党务村务工作的透明度。

    扑下身子、真抓实干,王磊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了党心民心。一年后,西五湖村的党员会再无缺席现象,村党支部的凝聚力空前增强。

    时过9年,王磊仍然清楚地记得任职期满回济南的那天清晨,他在乡里的宿舍整理好行李后,正等候带队领导来接。西五湖村的党支书不约而至,说什么也要把他拉回村。车一到村里,突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原来是村民们相约在王磊牵头修建的健身广场前,搞了一个欢送仪式。更让他不能忘怀的是,村里有个比较贫困的党员高兰杰,两晚上不睡觉,跑到马陵山上抓了一矿泉水瓶的山蝎子交到王磊的手中。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送金送银不如送个好班子”。和王磊一样,在山东省政协28位机关干部的努力下,19个村普遍开展了庆祝党的生日系列活动。通过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观看红色电影,为党员发放党章、党徽,邀请县委党校教师上专题党课等活动,进一步唤醒了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和责任感。

    村子富不富,关键要有产业。

    “第一书记没来的时候,红薯每斤两毛二,三毛五是最高,过去一亩地4000多斤,赚千把块钱,引进品种以后翻到两倍,一亩地能赚3000多块钱。”丰阳镇北城村村民孙卫国说。

    孙卫国口中的红薯是由山东省政协派驻丰阳镇帮扶干部从省农科院引进的高产品种。负责引进工作的吴园军说,合同化红薯种植是针对当地山岭薄地多、灌溉设施缺乏等实际情况摸索出的路子。

    别看现在村民种红薯的热情这么高,但在省政协“第一书记”开展“企业+村集体+农户”的红薯订单化种植推广初期,并不怎么顺利。面对新品种,很多村民更依赖经验和口碑,不信科研数据,持观望态度。通过不断组织村民去基地参观、与企业进行合同沟通,村委会终于与企业签订了合同。

    在山东,帮扶干部“捆绑办公”情况很常见,但连帮扶资金都“捆绑”在一起,统一推进产业项目发展的,却不多见。

    山东省政协利用帮扶丰阳镇北城、杜家、泗山根、朱家、顺民5个贫困村的资金300万元,在北城村建设了占地60余亩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全部用于出租种植扶郎花,通过出租大棚、交易市场和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入园打工,带动贫困户脱贫。

    “我们统筹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重点推进了现代农业产业园、村级光伏发电站和扶贫车间项目。其中,村级光伏发电站预计年收益34万元,所获收益的30%由村集体使用,其余70%用于贫困户分配。”省政协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李剑锐作为帮扶丰阳镇5个村的带队干部说起来颇为自豪。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5个村彻底摘掉了“穷帽子”。

    “以前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村,现在就像个花园。路宽了、平了,环境好了,家里村里都干净了,大家伙心里都畅快了!”蒋里村妇联主任高现花说起村子的变化感慨不已。

    蒋里村位于武台镇西北约2.5公里处,是临沂市红十字会发源地。去年,省政协派驻武台镇蒋里村帮扶干部郑兆相来到村里,深挖蒋里村自然资源优势,以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为契机,将“美在农家”与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因地制宜开展“一花一树富美庭院”活动,由“内”而“外”焕发蒋里村新活力。

    山东省政协委员活动工作室界别工作处处长张泽华说起当年在郯城县西五湖村举办“唱响泉源——第一书记与群众心连心消夏晚会”时仍然记忆犹新。

    “这个晚会办得好,俺还是头一次在家门口、在自个乡亲们面前唱歌,也紧张也高兴。俺觉得这得感谢‘第一书记’,自从村里来了‘第一书记’,路修了,灯亮了,广场建起来了,文艺活动也搞起来了,谢谢‘第一书记’,感谢党和政府!”演唱《姐儿妞》的宋学好上台后说的话,让张泽华很感动。

    机关干部范民所在的朱家村以前是有名的“问题”村。在跟村民老人聊天时,范民意外得知,朱家村以前是个“英雄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是鲁南军区和鲁南军分区的驻扎地。其中,王春英老人作为沂蒙红嫂的典型代表更是永久载入史册。

    何不以朱家村的红色文化为指引方向,以沂蒙精神为主导,来增强村民情感认同?在充分发掘“红色基因”后,范民协调朱家村建设了红嫂主题文化广场、复原村民“军民同心井”,成为红色沂蒙精神传承的样板村。渐渐的,村里“骂街”的现象不见了,沂蒙精神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村民的思想。村南河道治理及沿河路铺设时,要占用土地、毁坏庄稼,40多户人家,没有一家接受青苗补偿。

    “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是80多年前伟大的沂蒙人民为支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所作出的巨大牺牲的真实写照。

    今天,山东省政协28名机关干部连续9年扎根沂蒙山区,帮助19个村庄脱贫致富,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篇水乳交融的新时代扶贫故事。

[责任编辑: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