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图片库
履职频道>> 议政建言

张桃林:加快健全现代粮食安全制度和治理体系

2020-09-17 17:11:08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有话说
0

    对健全现代粮食安全制度和治理体系作出整体谋划和系统部署,巩固提升粮食和重要副食品供给保障水平,牢牢掌控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要面对各种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十四五”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需把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优先任务,尤其是对健全现代粮食安全制度和治理体系作出整体谋划和系统部署,巩固提升粮食和重要副食品供给保障水平,牢牢掌控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

    近年来,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稳步提升,粮食生产实现“十六连丰”,总产量稳定站上1.3万亿斤新台阶。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粮食安全还存在不少短板和薄弱环节。一是种粮比较效益持续走低,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有所下降,土地撂荒和“非农化”“非粮化”现象有抬头趋势,单纯依靠行政命令稳定粮食生产的做法难以持续、难度加大。二是粮食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等基础条件还有明显短板,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三是粮食生产科技装备水平还不高,面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制约,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水平仍然偏低。此外,国际贸易也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供求仍将保持“紧平衡”,且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为此,建议国家“十四五”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要进一步明确“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树立大食物观,立足保障粮食和重要副食品供应安全,持之以恒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逐步健全贯通各个环节、聚集各类要素、统筹国际国内的国家粮食安全制度和治理体系。

    健全政策投入保障体系。一是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稳步提高财政“三农”支出占比,鼓励地方政府特别是粮食主产区政府发行用于粮食生产的专项债券。二是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指挥棒”作用,进一步明确各省包括主销省粮食生产底线目标,加大种植面积在考核中的权重,加快建立分省粮食生产监测预警机制。三是构建补贴、信贷、保险“三位一体”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农业补贴制度由价格支持为主向收入补贴为主转型、粮食收储制度由政策性收储为主向政府引导下市场化收储为主转型、农业保险补贴方式由“补保险机构”向直接“补参保农民”转型,发挥好市场主体作用,把财政补贴更多用于生产环节,不断提高补贴资金效能。四是加大中央对地方、销区对产区转移支付力度,大幅度提高产粮大县奖补资金,探索建立粮食安全区域补偿机制。

    强化条件能力建设和科技支撑引领。加快高标准农田和水利设施建设进度,优先把10.7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以“两融两适”为路径,即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农机服务模式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机械化生产与农田建设相适应,加快构建农机装备协同创新体系和高效机械化生产体系。提高科技创新支撑保障粮食安全水平,调整优化农业科研结构布局和方向重点,以良种联合攻关、产业技术体系、科技创新联盟、农业科创中心“四大平台”建设为抓手,持续推动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和推广应用方式创新。

    推进绿色生产和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健全耕地分类管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资源保育和生态补偿以及资源环境监测评价等制度。推动粮食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培育壮大规模化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主体,充分挖掘粮食生产多维功能,推动粮食生产与多种业态深度融合。同时,加快健全节粮减损的支持政策和长效机制,让节约粮食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完善国际市场调节布局。以“一带一路”国家为重点,抓紧布局稳定可靠的粮源基地和贸易渠道,提高重点紧缺品种粮源掌控能力,加快形成全球粮食产能布局。充分利用国内协调服务平台和多双边对话机制,帮助企业解决在投资国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以切实维护我“走出去”企业合法权益和发展利益。深化农业国际交流合作,逐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主动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推动形成更加公平合理、开放包容的全球粮食贸易新秩序。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农业农村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