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图片库
履职频道>> 大图右侧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2020-09-09 17:25:53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有话说
0

  王卫星

  习近平总书记在8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来被尊为“四渎之宗,百泉之首”。然而,黄河文化究竟有哪些内涵?并非所有人都清楚。

  近日,笔者有幸参加全国政协“完善黄河金三角区域文物保护与旅游协调发展”提案督办调研,沿着“三条线”深度了解黄河文化:一条金线,悠久的历史文化线;一条红线,灿烂的红色文化线;一条彩线,多彩的民俗文化线。通过实地考察,对黄河历史、黄河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正是这三条线合力拧成一股绳索,让黄河文化向下深入大地,成为中华文明的根,向上伸向远方,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魂。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等9个省(区),直至流入渤海。仅其金三角区域就包括三省四市。黄河九曲十八弯的历史变化在哲学层面,体现了遵循规律、顺势而为的自然原则;在精神层面,体现了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自然意志。

  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与周围地区和世界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源远流长的一种文化,是黄河流域劳动人民数千年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黄河文化,亦可称为黄河文明。作为早期文明的孕育地、历史风云的交汇地、黄河精神的标志地和民风民俗的发源地,黄河文化含有物质、精神、历史等多种内涵。

  物质层面上,黄河文化实质是以中原文化为思想内涵的黄河流域文化,范围涉及黄河流向及其改道地域。数千年间,黄河决溢1500余次,改道26次,九曲黄河奔腾不息,多元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地形地貌,温润的气候,富饶的土地,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及其景观,极具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都是黄河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精神层面上,黄河文化包括早期的蓝田文化、丁村文化、下川文化、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后来的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以及作为红色革命根据地所孕育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红色文化,都是黄河文化历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层面上,黄河纵横时空,像一条纽带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串联起了华夏大地上不同的民族和文化。黄、尧、舜、禹、夏、商、周……无一不是在黄河水系的孕育下化入化出、兴衰枯荣。在数千年历史曲折的发展过程中,黄河文化一次又一次地不断攀登上更高峰。尤其是,汉唐时期缜密的管理制度与治国之策,经济的高度繁荣,对外的广泛交往,以及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内各民族团结一心与文化交融,中外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广泛交流,为黄河文化的发展升华注入了活力,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基础。仅黄河金三角区域不可移动的文物就达1.8万多处,文物景点360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多处,占全国文物总量约20%,且有约70%尚未开发。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根和魂,黄河文化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其兼容并蓄的文化传承,造就了我们民族精神刚柔并济的内核。一方面,她涵养了我们厚德载物的民族性格,对人对事温柔敦厚、谦恭俭让;另一方面,她锤炼了我们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自省吾身、勤劳刻苦、坚韧不屈。这是黄河文化留给华夏儿女的宝贵财富,流传几千载至今依然湍流不息,未来还将继续奔涌向前!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丛芳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