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图片库
履职频道>> 大图右侧

没有大生态建设,科学城很难亮起来

2020-08-10 14:09:38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有话说
0

没有大生态建设,科学城很难亮起来

——上海浦东政协观澜论坛聚焦优化张江科学城建设与发展

本报记者 顾意亮

  “建设一座科技城,大牌的科学家是不嫌多的。但,是不是一定要‘移植’来一帮大院士、大专家?”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常兆华有他的见解:“最重要的是充满活力的一帮年轻人!当他们还没有成为专家院士的时候,他们在‘张江’努力、在‘张江’成功。在他成长的过程当中,‘张江’也就一起成长起来了,干活还得靠‘后浪’。”

  “真正的科技顶尖人才,不能靠‘移植’,只有本土培养。但问题在于‘后浪’来了,能不能让他们在张江‘浪’起来?”全国政协委员谈剑锋对于留住人才“憋了”一肚子的想法:“其实很多年轻人来搞科研,不太在乎是不是能有一个上海户口,解决子女的就学问题、家人的就医问题就行。”

  “在座各位知不知道,有多少‘张江’引进的科技人才的孩子能够不用开后门,或者说不用找关系就能正常进本地的幼儿园、小学、中学?”谈剑锋表示,“我是政协委员,不调研不说话。我也是张江商会的会长,会内很多企业家拜托我跟政府相关部门反映,解决孩子的读书问题。”

  “我也问过这事。”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随之“附议”:“有科技界的同志在‘张江’工作,希望子女能够入读上海科技大学附属小学,问我有没有办法。我也不了解,就去问,问了以后让我惊讶的是,上海科技大学引进的特聘专家的子女都没有办法入读附属小学。怎么办?摇号,摇上就算了,摇不上拉倒。”

  陈凯先表示,好不容易把这些优秀拔尖人才吸引到张江,他们的子女入学却遇到这些问题。能不能有一个从大局出发,对特殊人才关怀的特别政策?

  如果不是委员和院士在日前举行的上海浦东政协观澜论坛“优化张江科学城建设与发展之我见”上接力推送的“之见”“之疑”“之问”,恐怕很多人都想不到,原来“张江男(女)”的子女和众多本地市民一样,都有着入学难的困扰。

  问题提出来了,怎么办?论坛上,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张江管理局副局长付军直言不讳:就医和入学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张江人才比较多,由此需求比较高,所以矛盾显得比较突出。解决的办法,就是打造张江的大生态建设。

  发展中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28年前,张江作为由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开发区,从一片农田起步;23年后,一纸由上海市政府同意的《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横空出世,张江由“园”及“城”。

  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围城”的1-5月份,张江实现逆势上扬,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1126.05亿元,同比增长23.9%,占全市9.3%;固定资产投资157.73亿元,同比增长23.6%,占全市5.8%;实到外资12.39亿美元,同比增长53.98%,占全市14.6%。张江这座“小城”以一隅之地为上海这座大城夺取“双胜利”,交出了一张抢眼的“成绩单”。

  由此,上海市政协和浦东新区政协都把视线聚焦于张江科学城。上海市政协主席董云虎表示:“年初制定议政调研计划时,我们将‘优化张江科学城企业创新策源生态研究’确定为与浦东新区政协共同推进的市、区政协联合调研课题。”

  “在市政协指导下,经浦东新区区委同意,我们打造了观澜论坛。‘观澜’出自《孟子》‘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寓意追本溯源,了解根本,获知行为方式,从而解决问题。”浦东新区政协主席姬兆亮代表主办方表示,乐见于论坛上与会人士们围绕张江科学城的“创新、策源、生态”协商之、交流之。

  论坛上,英雄所见略同者有之,思想火花亦有之。

  借此次论坛的契机,谈剑锋再度谈及他对“生态”的思考:“我一直认为产业升级不应该在一个点上打破,我们老是选择突破高科技矩阵的一个点,导致由此而来的生态问题。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芯片,我们造不出来,不代表我们设计不出来。为什么造不出来?我们生态没有,现在有点晚了,但是必须去追。我是从事软件方面工作的,软件操作系统其实不复杂,一个手机操作系统我们做不出来吗?不可能!为什么推不起来?我现在给在座一台手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你们会用吗?不会用,生态是需要众多应用去支持这个系统。”

  “在一个点上,拼命创造价值,不是不好,但切记不能忘了生态建设,如果没有大生态的建设,张江科学城是很难亮起来的。”谈剑锋的一席话,赢得了一片掌声。

[责任编辑:孔繁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