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图片库
履职频道>> 地方政协>> 四川

“三区三州”脱贫攻坚的政协力量——四川、云南篇

2020-06-15 11:54:14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有话说
0

    四川域内既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又有全国第二大藏区——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贫困程度最深、脱贫任务最重、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2018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将凉山州作为十九大后考察脱贫攻坚的第一站,深入贫困户家中,坐在火塘边与贫困群众共话脱贫,为当地脱贫攻坚开良方。

    几年来,全省各级各部门集中攻坚,以“钉钉子”精神推动脱贫攻坚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

    “尽锐出战、全力冲刺,努力破解疫情带来的新困难,确保剩余的7个县摘帽、300个村退出、20万人脱贫。”5月9日,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在四川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庄严承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云南境内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位列“三区三州”,是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关心的地方。

    近年来,云南压实“一把手”责任,自上而下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全省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云南时强调,要决战脱贫攻坚,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工作难度大的县乡村,着力攻克最后的堡垒。

    省委书记陈豪迅速作出部署:“举全省之力向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总攻,绝不让一个民族掉队、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

    数字说成绩

    四川▲2019年,四川省累计减贫18.7万人、635个贫困村退出,藏区所有贫困县达到摘帽标准,凉山州首次有4个贫困县达到摘帽标准。

    2013年底,四川省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25万人、贫困村11501个、贫困县88个,贫困发生率9.6%。截至2019年底,全省实际减贫614.7万人、退出贫困村11201个、81个县摘帽(含2019年达到退出指标达到验收标准),贫困发生率降至0.3%。

    云南▲2015年以来,云南省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613.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底的17.09%下降到2019年底的1.32%,8502个贫困村已出列8073个,88个贫困县中有79个脱贫摘帽。

    全省27个深度贫困县已摘帽19个。迪庆藏族自治州实现整体脱贫,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贫困发生率降至10.09%。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贫困发生率降至2.41%,独龙、基诺、德昂等9个民族整族脱贫。

    政协勇担当

    四川:我为扶贫攻坚做件事

    “去年,全省政协三级组织和4.25万名委员全员投入脱贫攻坚活动,做好事10.7万件,协调社会资金61.2亿元。”在今年四川省两会期间,省政协晒出2019年“我为扶贫攻坚做件事”工作成绩单,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我们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民生改善作为履职的重要着力点,持续深化‘我为扶贫攻坚做件事’活动,聚焦彝区藏区深度贫困地区,协助党委、政府决胜脱贫攻坚。”省政协副主席崔保华介绍,去年,省政协重点督办凉山州控辍保学问题、充分发挥交通“先行官”功能等提案,取得良好效果,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政协委员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

    走进彝家新村,记者看到,人畜不混居了,一座座富有彝族特色的小院干净整洁,风景更加漂亮;马路上再也看不到牛粪、马粪,空气更加清新;村民们穿着整洁的民族服饰,笑容更加灿烂。

    由绵阳市涪城区政协定点联系帮扶、多名政协委员联手创建的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每亩年产值达3万元以上,实现了传统种植效益的30倍,带动周边农户人均年增收5000余元。平均海拔2800多米的美姑县井叶特西乡沙马乃拖村,在省政协委员们的帮助下办起了酒厂、腊肉加工厂、养牛场,村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建议将教育扶贫与增加有效投资有机结合,开展‘寄宿制’试点工作,优化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布局。”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民盟四川省委会主委赵振铣呼吁,以凉山州11个深度贫困县为重点先行先试,从小学低年级起就施行全住校的寄宿制,让学生全面全时段地接受正规教育,夯实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为民族团结和区域发展培养一代新人。

    “今年,凉山州最后7个贫困县将决胜‘脱贫’,我们将历史性解决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省政协主席柯尊平再次向全省广大政协委员发出号召:紧扣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持续深化“我为扶贫攻坚做件事”活动,围绕贫困群众关注的产业发展、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重要关切多办实事,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等务实建言、强化监督、倾情出力,协力攻克彝区深度贫困堡垒,早日在凉山实现富强梦、中国梦。

    云南:分秒必争攻克最后“堡垒”

    “全省三级政协组织、3万政协委员踊跃参与脱贫攻坚助推行动,委员参与率达99%……”在云南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省政协主席李江亮出2019年度助推脱贫攻坚“成绩单”。

    这份“成绩单”背后饱含着全省三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的智慧和汗水。

    2018年,云南尚有332万贫困人口、5732个贫困村、73个贫困县亟待脱贫出列。省政协主动扛起责任,在换届之时,提出在全省政协系统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助推行动的构想。

    当年8月,一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助推行动,在云南三级政协组织和3万名政协委员中展开。为啃下“硬骨头”,省政协将力量和资源向怒江集中,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省政协智力支边扶贫办公室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开展科技扶贫、产业扶贫、援建资金等形式,助力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怒江州政协也及时成立脱贫攻坚助推行动领导小组,主席会议成员主动认领12个重大项目的督导工作,全力帮助协调解决脱贫攻坚工作和重点项目进展中存在的困难。

    谈起去年的工作轨迹,怒江州政协主席李坤珍说,不是在项目工地,就是在去村寨的路上。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州政协8名主席会议成员共赴县、乡、村及项目实施现场开展调研、督促、跟进194人次。

    在迪庆州,全州两级政协系统把开展脱贫攻坚助推行动提升到政协委员、政协机关落实人民政协政治责任的高度,协调推进扶贫项目落实落地,推动委员的资源与群众的需求精准对接,惠及万千贫困群众。

    当前,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但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贫困群众收入减少,增加了脱贫的难度和返贫的风险。”在刚结束的全国政协全会和云南省政协全会上,“如何实现如期脱贫”成为委员关注的话题。

    省政协委员、丽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金振辉认为,当下党政领导走进“网络直播间”为山货代言,助力群众增收的新兴扶贫模式值得推广、借鉴。

    “疫情催生出线上教育、问诊等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可以通过强化政策激励、服务引导等措施,推进数字经济与传统农产品产业深度融合,助力群众增收。”葛松海委员对此深有同感。

    针对现阶段部分地区为“交卷”而过于重视短平快产业、缺少长期打算的急躁冒进情绪,李国林委员建议,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高原特色农业,突出产业脱贫“治本”作用,推动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

    委员在一线

    让贫困群众过上更好生活

    “全会结束,我就要赶回阿坝,看看今年新育种出来的青稞。”在四川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现场,省政协委员、阿坝州农科所青稞研究室主任张云书说,种青稞的地方自然条件恶劣,其他农作物难以种植,人民生活普遍困难,更需要科技力量来改变。

    一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张云书都是在和青稞、和高寒地区群众打交道。疫情期间,他也一直在云南进行青稞异地加代繁殖育种,希望可以更快培育出新的优良品种。

    “阿坝州所有良种青稞高产示范基地的种子都是我们免费送的。”说这话的时候,张书云露出自豪的笑容。参加工作以来,他走遍了当地每一个种青稞的乡镇,为的就是推广优良青稞品种,让藏区百姓早日富起来。2018年,张云书和州农科所的同事在壤塘县吾依乡壤古村壤古寨,帮助村民建起300亩青稞良种高产示范基地,“青稞单产从最初的亩产50公斤突破到200公斤以上。”去年,农科所在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的同时,不断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该基地青稞亩产量超过了500斤。

    张云书的脸上早已染满了“高原红”,他说,“我就像一株青稞,早已在阿坝州高寒山区扎根、生长。”

    走遍阿坝州山山水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脱贫攻坚,也成为张云书关注的内容。

    “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政策补偿标准还是10多年前的,现在藏区人民生活水平已经提高,补偿标准却一直停滞不前。”会上,张云书和来自阿坝州的其他几名省政协委员再次呼吁:加快立项修建汶川至若尔盖郎木寺的高速公路;进一步发展阿坝州生态旅游产业;建立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支持阿坝州发展中藏羌药产业。

    从技术专家到两届阿坝州政协委员,再到省政协委员,“老委员”张云书说,“不管是培育良种还是作为委员履职,都是在为人民群众服务,政协委员更应该拥有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和行动。”

    “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

    自全省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云南省各县市每个乡镇都派驻了帮扶干部,每个村寨里都有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这其中不乏政协委员的身影,怒江州政协委员罗秀东便是其一。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通甸镇东明村是罗秀东的家乡,是一个白族、傈僳族、普米族杂居的高寒山村。由于自然条件差,气候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群众增收十分困难。2007年,东明村人均收入只有893元。

    2008年初,28岁的罗秀东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被派驻回到家乡,他看着贫瘠的土地和贫困的乡亲,心里很不是滋味。

    罗秀东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共同为村里制定长远发展规划,从建设村里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入手,着力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科技培训,提高生产科技含量,着重发展种养业,决心要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任期已满,但在乡亲们的殷切挽留下,罗秀东再三向组织反映,希望继续留在家乡。他参与组织引进帮扶东明村的各种大小建设项目30多个;在全村推广种植秦艽2000多亩、核桃1000多亩,牵头注册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农户”的形式,让参合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发挥自己畜牧兽医专业的特长,为群众开展各类畜牧防疫、饲养及预防疫苗注射等畜牧知识普及活动……东明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年间,罗秀东先后在通甸镇水俸村、东明村、弩弓村、营盘镇新华村等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带领群众发展产业、搬离大山,无悔地把青春与汗水洒在怒江的深山峡谷里。

    丰富的驻村经验,让罗秀东深得群众信任,深知群众所思所想。自当选为政协委员以来,罗秀东先后提交多件提案,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建言献策,并积极通过捐资助学、产业扶贫等项目,书写履职答卷。

    罗秀东表示,将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发挥自身优势,与时间赛跑,帮助家乡的乡亲们誓将贫困大山彻底挖掉。“更好的日子一定在后头。”

    百姓说变化

    移风易俗瓦吉瓦人民政协卡沙沙

    “子莫格尼,子莫格尼,移风易俗要牢记,脱贫攻坚齐努力……”每天中午,从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子威乡尔阿觉得村村委会的大喇叭里都会传出欢快的旋律。这是四川省政协发动三级政协组织、委员创作的一首以彝族地区脱贫扶志为题材的励志歌曲——《移风易俗歌》。

    美姑县政协主席沙明英介绍,歌曲中加入了不少彝族元素,再加上明白晓畅的歌词,一经发布便受到了广大彝族百姓的欢迎。

    2018年,县政协提交《移风易俗调研报告》,得到了县委、县政府采纳,并率先在子威乡制订禁毒防艾、不得收受高额彩礼和婚丧嫁娶铺张浪费等村规民约;对婚丧嫁娶的礼金数额、酒席规模等方面进行规定。

    “刚开始,许多村民对这些违背‘成法’的村规民约并不接受。”沙明英说,经过工作人员、政协委员耐心细致做工作以及《移风易俗歌》的传唱,村民们对村规民约的接受程度明显改观。

    “过去,我们彝家的红白事一办就是好几天,花销大,浪费也多。”村民吉可五各说,不少人把办红白事当作一种炫耀,一场红白事就将家中物资、积蓄挥霍一空,现在好了,按照新的村规民约,杀多少猪、多少牛都有规定,村上还成立了餐饮服务队,专门为大家请厨师来操办,不仅吃的样式更多了,味道也更好了,还节约钱,大家都满意,日子也更红火了。

    彝族姑娘曲比子吾最近正忙着采购新家具布置新房。她告诉记者,她和心上人相恋已久,早已打算结婚,但是她妈妈却开出了“天价”彩礼钱,因为,要少了会让村上人“看不起”,这让两位年轻人十分痛苦。如今,崇尚婚姻自由、杜绝天价彩礼的婚嫁观正逐渐成为一股新风气,她们将在男孩的家乡举办一场盛大的新式婚礼。告别时,曲比子吾高兴地说:“移风易俗瓦吉瓦!”

    天堑变通途奔向幸福路

    “感谢党委政府,帮助我贷了款,发展产业,今后我一定埋头苦干,不辜负国家。”最近,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匹河乡的怒族群众普桑洛每天都要到自家林地里除草垒土、规划鸡棚,为自己即将开业的农家乐作准备。

    普桑洛原本长期在昆明打工,生活勉强糊口。近年来随着怒江美丽公路建成通车,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普桑洛当起了“小老板”。

    在匹河乡,梦想照进现实的远不止普桑洛一个。望着村外正在施工的木尼玛跨江大桥,44岁的怒族妇女根四付觉得生活很有盼头。

    怒族是云南特有小、少“直过民族”,匹河乡是全国唯一的怒族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曾先后两次到此调研,了解群众生产生活和扶贫工作情况,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谋出路。

    自开展脱贫攻坚助推行动以来,云南省政协副主席高峰、何波等多次赴福贡县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省政协社法委与教科卫体委等专委会通过科技扶贫、医疗扶贫等形式,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取得良好效果。

    过去,对世代居住在怒江两岸的怒族人来说,奔流的大江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我希望儿女能走出大山,不要像我们一样。”根四付说,以前江上没有桥,去乡里只能滑溜索,她生孩子时因无法滑溜索去医院,只能在家生产。

    5年前,根四付拿着从银行借来的5万元无息贷款,在乡里开了一家怒族服装加工店,而她的家也从偏僻的山旮旯里搬进了政府为乡亲们建设的宽敞明亮的安置房。每天,根四付都要坐在缝纫机前从早忙到晚,她觉得,这样的日子比过去幸福太多。

    从溜索到人马吊桥、汽车吊桥,再到如今一座座现代化跨江大桥,作为怒江边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怒族人正跨过天堑,踏上新时代的脱贫之路。

[责任编辑: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