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智能+生态银行”探索点“绿”成“金”
本报讯(刘洋 王双)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然而,我国目前生态补偿资金主要依靠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来源单一,资金缺口较大,生态资源大多呈现碎片化分布,无法发挥规模效益。
“利用市场交易机制打通资源变资产变资本的通道,是盘活生态补偿资金的重要途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晓红建议,构建“智能+生态银行”平台,探索可复制、可推广、可实现点“绿”成“金”的创新路径。
从2008年起,陈晓红就参与了两型社会的改革建设工作,围绕生态文明改革体制机制创新、绿色产业发展、两型社会标准体系设计、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等做了大量工作。在此过程中她参与了流域治理,深感生态补偿意义重大。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后,她更是持续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每年两会总要带上一件“绿色”提案。
“当前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在全国构建和推广‘智能+生态银行’平台,加快落实我国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提供了新的突破口。”陈晓红表示,通过生态银行这一创新融资平台及手段,一方面能实现生态环保资金渠道多元化,弥补环保财政资金不足;另一方面也能实现生态资源的有效整合,充分发挥规模效益,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陈晓红建议,构建智能平台为生态银行赋能。建立健全生态补偿资源数据库与资金数据库,高效投放补偿资金。在数据集成的基础上,整合投放资金和结果数据信息,精确评估资金使用效果。构筑智能监管平台,强化生态补偿监管,对补偿资金的筹集与分配实施全程监控。
此外,还要控制投资风险,吸引社会资本。建立绿色项目库动态发布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生态保护项目。完善绿色金融制度,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拓展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扩大可供市场交易的生态资源种类。通过租赁、托管、股权合作、特许经营等形式将零散自然资源流转收储至“智能+生态银行”,转换成集中连片的资源资产包,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开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