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图片库
履职频道>> 议政建言

疫情之下,需要充分发挥艺术的心理疗愈功能

2020-05-21 15:40:27 来源:中国政协传媒网 我有话说
0

    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通过不懈努力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无法完全摆脱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所提到的三大威胁:饥荒、瘟疫和战争。这次新冠疫情所造成的全球性危机就是瘟疫的卷土重来。所幸的是在应对此次疫情的过程中,中国政府不仅在很短的时间内控制了疫情在国内的蔓延,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而且积极帮助国际社会,提供医疗和物资等国际援助,以大国的责任感和人类共同体的意识支持其他国家一起共渡危难。

    然而,疫情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危害到人们的生命与身体健康,也会涉及心理健康。苦难的经历或目睹他人的苦难都可能对很多人造成严重的心理影响。例如:焦虑、抑郁和愤怒情绪升高,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降低,严重的甚至会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这些影响也确实随着这次疫情发生以及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比如对在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造成的心理创伤;部分人群因疫情的影响产生焦虑和抑郁症状加重等状况。对此,国家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数次在讲话中提及并强调心理干预及疏导的重要性,国务院、国家卫健委相继出台与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相关的文件。5月13日,国家卫健委、民政部、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印发《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主要功能障碍康复治疗方案》已经明确提出将符合条件的心理治疗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中国心理学会、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以及其他许多专业机构立刻组织专家、咨询师和志愿者,开通数百条心理咨询热线、策划线上大众心理健康公益讲座、展开面向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心理援助等等工作。

    面对基数庞大的受影响人群,可以拓展更多守护大众心理健康的途径,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艺术是辅助心理创伤治疗的有效方式。首先,艺术是很好的情绪抒发手段,尤其是对心理发展还不完善的儿童来说,在治疗的过程中,他们可能无法准确地理解或者表述自己的感受,绘画、摄影、拼贴等直观的图像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传达想法,也能让咨询师更好地理解和判断他们的状态。心理学家就曾在汶川地震之后用绘画的方式为灾区儿童进行心理治疗。此外,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曾有很多苦难的经历,从而积累下大批具有心理疗愈价值的艺术作品与经验,这些沉淀在民族记忆中的艺术形式能给人们带来文化的归属与慰藉。

    在抗击疫情之初,美术界就已经积极地投入到相关创作中,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成果,然而某些过于符号化、形象化、场景化的创作,虽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但辐射范围及产生的效果有限。面对各种危难,艺术恐怕应该起到更重要甚至更直接的作用。因而,我们需要有一套成体系的方式介入,充分发挥艺术的疗愈功能。对此,本人有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在中小学课程中增加如绘画心理治疗的相关内容,让青少年学会通过艺术的表达方式来抒发、转换情绪,增强青少年的心理韧性;

    第二,在大学通识教育中开设有关艺术心理学的课程;在艺术院校的创作课程中,增强艺术心理学的比重;加强艺术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跨界研究,促进其成果的广泛运用;

    第三,对疫情等灾害影响严重地区的公共空间形象进行深度规划,将某些简单的口号化、条幅式的宣传转变为利于传播的艺术方式。鼓励艺术家为公共空间创作具有心理疗愈元素的艺术作品,深度服务更广泛的人群;

    第四,结合最新科技成果,开发应用程序、可穿戴设备,链接线上的心理自助评估与干预平台,融入具有积极元素的优秀艺术创作,帮助大众以艺术为导向调整生活状态,建构从个体到群体的心理健康实时守护。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

[责任编辑: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