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志谈抗疫中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故事永远讲不完
艺术虽无法救死扶伤,但却能够普及防疫知识、展现抗疫场面、鼓舞民众士气。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文艺工作者们以笔为枪,以歌传情,以笔墨应援,将抗疫期间一幕幕的感人画面,转化成一件件鲜活而催人奋进的文艺作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文艺精神力量。近日,本报记者专访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歌剧院院长刘云志,请他讲述抗疫文艺创作中所体现的文化自信。
记者: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文艺界涌现出许多与抗疫主题相关的文艺作品。能否请您谈谈文艺作品在众志成城的抗疫当中所起到的作用?
刘云志:文艺工作者虽然未能像医护工作者一样到前线参与救治,但是怎样和全国人民一起为抗疫做些有益的事情,是我们所有文艺工作者共同思考的问题。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就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所以文艺从来不是可有可无的,尤其是在面对疫情蔓延带来的恐慌、悲伤、孤立无助的时刻,好的文艺作品应该具有稳定人心、抚慰创伤、激发斗志的作用。
今年1月底,是抗疫最艰难的时候。一首诗打动了我,我产生了将这首诗做成音乐诗朗诵作品。因无法进棚录制音乐,我就找了以前录制的一首小提琴曲,由著名作曲家印青创作、我演奏,再由中央歌剧院朗诵艺术家康庄配合着音乐的长度、韵律朗诵,这就是那首《中国力量》。大家虽然没有见面,但隔空合作完成了作品。这部作品传达着冷静和理智的情绪,我希望它以坚定的信念减少人们的恐慌和忧虑,给人们以安慰和力量!
鲁迅先生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很多文艺工作者实际上是被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逆行”的普通人所感动,从而激发出创作的动力的。他们在疫情面前表现的勇敢、坚强、善良和豁达开朗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千上万逆行的英雄和各地捐赠的物资源源不断汇集到武汉、汇集到湖北,如长江之水浩浩汤汤。我们中央歌剧院原院长王世光作曲的《长江之歌》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同时,长江又和武汉有着密切的历史、地理渊源。于是我们以《长江之歌》为基础重新填词,进行了二度创作。新的《长江之歌》表达出全国人民万众一心、驰援武汉、坚决抗疫的精神。这个作品出来后,目前已经有上百万的点击量,网友们也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
记者:您如何看待这次涌现的与抗疫相关的文艺作品?文艺工作者又应该站在什么样的高度去创作作品?
刘云志:全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文艺工作者感同身受。这种情况下涌现了很多文艺作品,起到了积极的鼓舞士气的作用,也体现了文艺工作者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也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作品出现。
作为文艺工作者,要有感而发,要腿到、身到、更要心到。搞创作,第一是真实;第二是真情;第三是“真下去”。真实、真情,永远是创作的灵魂。“真下去”,就是要到人民中去,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从延安文艺座谈会到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以来一脉相承的文艺创作的核心。
艺术创作不是单纯的技术和艺术的问题,更是一种世界观。它是对时代的理解,对人民需求的理解,对民族步伐的理解。所以,在这次疫情当中,有一些作品甚至被批评“添乱”,这就是创作者未能表达人民心声的结果。
记者:歌剧是舞台艺术,疫情期间大家无法到剧场观看演出,中央歌剧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刘云志:这也是我从疫情开始就思考的问题,后来我觉得可以制作一部视频微歌剧,演员在家中就可以完成视频表演、录制。
我和院里的编剧刘静共同讨论了剧本初稿,刘静完成剧本,我来作曲。在作曲过程中,为了让歌剧台词适应旋律,我又对剧本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改编,最终形成了室内微歌剧《阳光灿烂》。主角只有3个:医生、病人和拟人化的“病毒”。后来,院里一致认为这部微歌剧内容和形式都很好,应该让演员到小剧场进行录制,考虑到疫情缘故,我们分批进入现场录制,再通过镜头合成。舞台设计很简单,只有一块黑色的布景、一张床、一个床头柜、一个花瓶。从创意、创作剧本、作曲、论证、研讨、修改,到分别练习、录制、合成音像,历时两个月,视频仅有21分钟,由弦乐五重奏伴奏,三位主角兼顾演唱与转场、叙事的群像功能。
3月,国内疫情逐渐好转,国际疫情却开始暴发,尤其是意大利。意大利是歌剧的故乡,中央歌剧院有好几位艺术家都曾在那里学习生活,疫情期间两国艺术家也相互惦记着对方。中国政府第一个向意大利派出了支援医疗队,两国艺术家在彼此的问候和感激中产生了以隔空录制的方式制作一部音乐电视的想法。4月初,这部跨越空间制作的音乐电视作品完成,名叫《在一起》,由中、意两国歌唱家用各自的语言隔空对唱了《茉莉花》和《今夜无人入睡》,一方面赞颂了中、意两国人民团结合作的国际主义精神,一方面用精神的力量鼓舞人们战胜新冠肺炎。
记者:对于此后关于抗疫作品的创作和演出,您作为老委员,有什么建议?
刘云志:我想,一定避免借疫情而产生的浮躁创作,避免一窝蜂似的创作、上演抗疫作品,避免形式主义。要有演出,但是要有方向、有方法、有分工,并且要有评价体系,以避免粗制滥造。
记者:这次,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在全国的蔓延,作为文艺工作者,您觉得这其中体现出我们怎样的自信?
刘云志:这次疫情传播很快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同问题,但由于每个国家对待疫情所采取的措施不同,从而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中国在短时间内控制住疫情的蔓延,我想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制度优势。
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在把急需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湖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舟共济”“守望相助”这都是中国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的文化认同。这种传统和认同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面对灾难时我们从来不会孤立无助,我们坚信保护别人、帮助别人就是保护自己、帮助自己。
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中华民族的故事,可歌可泣,是永远讲不完的。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